您好,欢迎来到CRA国际! 请登录|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:139-2805-1668

资讯中心

最新最全的行业信息
赋质五年,中国钢铁提效能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09:20:32 浏览:8
截至2025年9月底,我国钢铁行业累计建成36个卓越级智能工厂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的目标任务;在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“灯塔工厂”中,全球有7家钢铁企业,其中我国有3家,分别是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工厂、中信泰富特钢(兴澄特钢)和首钢股份冷轧公司……这些只是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方面亮眼成绩的一个缩影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钢铁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理念上经历了从“追赶模仿国外”向“自主创新与标准引领”、从“技术驱动”向“业务价值驱动”、从“单点技术应用”向“全流程系统协同”、从“企业内部提质增效”向“产业链协同赋能”等一系列转变,智能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就。我国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推广阶段,智能化改造覆盖生产与经营全过程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,有95.1%的钢铁企业将数字化转型纳入企业战略,有63.4%的钢铁企业已运用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建设数字化工厂。

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深刻变革,正在全方位重塑钢铁行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逻辑。

智能制造重构了钢铁行业的价值链。从个性化定制到网络化协同、从服务延伸到数字化管理,钢铁企业突破了传统制造边界,向高端价值链迈进。一些领先企业已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,以满足航空航天、深水海洋探测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与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对特种钢材的需求。

智能制造重构了钢铁行业的质量管控体系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钢铁企业构建了“一贯制”质量管控系统,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可控制、可追溯、可预测,产品合格率和性能稳定性大幅提高,显著提升了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。数据显示,钢铁行业已建成的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%以上,运营成本降低15%以上,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%以上。

智能制造重塑了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模式。通过能源流、物质流、信息流的协同优化,钢铁企业实现了能源精细化管理与梯级利用。有的钢铁企业还建成能源智能管控系统,实现吨钢能耗降低15千克标准煤,年可节约能源成本数千万元。

智能制造重建了钢铁行业的服务模式。钢铁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服务链条,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,创造新的增长点。例如,一些企业通过远程运维服务,为客户提供预测性维护,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
如今,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已达国际领先水平,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在2025年8月6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,世界钢协总干事埃德温·巴松在接受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智能化水平,认为“中国对智能制造的运用非常先进”。

展望“十五五”,中国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将进入从“卓越”到“领航”的新阶段,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:

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“领航级”智能工厂。在卓越级基础上,钢铁行业要与国际最高水平的钢铁智能工厂对标,找准差距、确立目标、制定举措,培育在创新能力、商业模式、全球影响力上全面领先的未来工厂,为迈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奠定基础。同时,要按照“培育领航级、提升卓越级、扩大先进级、普及基础级”的思路,形成多层级、覆盖广的智能工厂梯队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
建设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和全产业链安全体系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仍显不足,工业软件、智能传感器、专用控制系统等不同程度地仍需从国外引进。特别是在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领域,国外产品占据主导地位。钢铁行业未来要加大研发投入,实现工业软件与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,重点要突破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、高端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、智能传感器等关键环节,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。

深化AI(人工智能)融合,推动智能制造从“感知智能”向“认知与决策智能”演进。钢铁行业要大规模部署AI应用场景,发展行业大模型,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优化与智能决策。

构建开放生态,推动跨企业、跨产业的数据协同与网络化协作。钢铁行业要打造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,联通上下游,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,进一步实现从“生产型制造”向“服务型制造”的深度转型。同时,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,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。

建立以人为本的转型机制,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。钢铁行业要培养更多既懂生产工艺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,为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能;完善员工技能提升和转岗安置机制,确保智能制造成果惠及广大职工,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和谐统一。

中国钢铁工业的智能化转型不仅关乎行业的未来,还承载着制造强国梦的历史担当。这条道路或许不会一帆风顺,但方向已经明确、前景非常光明。未来,中国钢铁工业将在巩固“十四五”发展成果的基础上,以更加创新的精神、更加开放的胸怀、更加坚定的步伐,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向纵深发展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立起“钢铁脊梁”。
来源: 中国冶金报

本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,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与准确性,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。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,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。

寻商机
供应 求购 商城

小程序

扫码关注我们
版权所有 广东中再盟科技有限公司 crainternational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
粤ICP备20070958号